
老北京婚俗 北平昔稱北京,民國十七年,國民政府定都南京,改置北平特別市,十九年又改稱北平市,直屬行政院統轄,簡稱院轄市,位幣河北省的北部。因有”文明故都”之稱,其習俗對社會生活之影響,當更深遠。 按北平婚禮,一般常見者有四種,所謂北禮、南禮、旗禮、回禮;不過自民國以來,”南禮”好像融會于”北禮”之中,從而總稱”北平婚禮”了。 婚禮的程序為: 一、合婚 合婚之俗,并非一市一縣所獨有,全國各地大多如此,當然北平也不破例。在北方記一個人的年歲,最重十二屬相,特別婚姻大事,都以屬相屬相的相生相克取決行止。 人們為子女擇偶,有必要經”媒妁”往復兩家”提親”,其進程是,先由媒妁問明女孩的屬相屬相,并討取”八字”,把女孩的”八字”送到男家,再討取男孩的”八字”復送女家,兩邊互請”算命先生”算命,如男女射中沒有相克之處,且有成親的或許時,才進行議婚,不然盡管”門當戶對”也只需作算了,此舉俗稱”合婚”。 議婚能否成功,最大的要害,全在合婚的”算命先生”一言而定。因而如其中一方極盼能成功德,竟有預先向合婚”算命先生”受賄的人家。 俗話說:”白馬犯青牛,羊鼠一旦休,蛇虎如刀錯,龍兔淚溝通,金雞怕玉犬,豬猴不到頭。”男女有以上相犯的屬相,婚事就難以說合了。反之,倘二人的屬相相生,其他條件就都可通融。相宜匹配的屬相是:”鼠配牛,虎配豬。羊配兔,馬配狗。”這是男女兩造最注重的。又:男家求親,最忌屬虎、屬羊的姑娘。俗話說:”虎進門,必傷人。”而屬羊的姑娘也有”命硬克夫”之說。因而倘有女家急于求偶,而極中意某家男孩時,為到達意圖,常常藏匿真實屬相,不然就難以成功。 二、相親 合婚成果,如兩邊屬相不相犯時,第二步手續便是相親,由兩邊家長會同媒妁,約好場所,或在任何一方的家中相見,俗話叫”相親”。兩邊所留心的,是男女容顏是否規矩,肢體有無殘廢,此舉多半是由媒妁伴隨男家的人約在女家聚會,但也有約在男家的,到時女家更要留心男家的家庭景象,及經濟狀況。假使見室內鋪排奢華,則認為其家境殷實,當然愿意結親;若見室內慘淡,一貧如洗,而且子女許多,則認為其家境貧困,議婚時就會采消極態度了。 相親的成果如兩邊都很滿足時,再依據男女八字查看二人的”三堂”。所謂”三堂”,便是查兩邊爸爸媽媽有無相妨之處。倘能得吉,然后就寫婚書,且將上轎、下轎和拜六合的時辰、方位,以及納幣、親迎的日期,都具體的寫在婚書上。 三、放小定 男女兩邊都認為能夠成親時,下一步便是下”小定”禮。”小定”的禮物,并沒有必定的規范,一般人家差不多都是四盒禮。如金鐲子、戒指、滿意、以及釵釧鉆珥之類的各種首飾,分裝兩盒;衣料及繡花裙子等物,也裝成兩盒。首飾都是以純金為主,其次是包金,再次也有買銀鐲子的,當然要以兩邊社會階層及經濟狀況而定。 當天女家要鋪排整桌酒席,招待來下禮的大媒,考究的人家,還有二十樣果子,這些果子是四葷、四蜜、四干、四鮮、四點心等。女家收到男家的禮物之后,也要回送男家四樣禮物,如:文房四寶一盒,靴(鞋)帽一盒,長袍馬褂一盒、衣料一盒。這些禮物就在當天煩請媒妁帶回,送到男家。 四、擇日子 北平成婚很少在舊歷正月,訂親也很少在臘月,因正月娶媳婦主妨公婆,臘月訂親主克敗婆家,所以有:”正不娶,臘不訂”之諺。但不管在何時迎娶,必需要挑選一個好日子。而且男家在挑選好日子的前幾日,必定要請媒妁去女家,詢明姑娘的”小日子”。即月信日期暴在上半月或下半月,以便選定好日子,聽說,若迎娶時適值新娘月信來潮,有”紅馬上床,家敗人亡”之說,所以都很注重。若新郎年幼,未入洞房之前,作爸爸媽媽的必苦口婆心,勿行逾節,生怕洞房之夜新娘即受孕,則所生之孩子,叫”邁門子”,大不吉利。因而”擇日子”是十分重要的。 五、放大定 迎娶的日子決議之后,緊接著便是”放大定”,又稱”通訊過禮”。在婚姻進程中,這個禮節很重要,所以典禮也很盛大。除”龍鳳帖”具有特別含義外,其他禮物與”小定禮”都差不多。禮物的數最和質量,雖無必定規范,但在原則上,都是分為”四色”禮。如: (一)衣料首飾類 有已裁制好的衣服,也有衣料以及各種首飾。 (二)酒肉食品類 有雙鵝雙酒、羊腿、肘子(即蹄膀)及各樣蒸食。 (三)面食類 有龍鳳餅、水晶糕及各樣喜點。 (四)果食類 有四干果、四鮮果。 在這些禮物中的雙鵝、雙酒以及各種果食,都具有深遠的籠統喜意,譬如以酒來說,自古以來,不管任何喜慶,莫不考究”羊羔美酒”,或謂”無酒不成席”,證明酒禮是不行短少的。而鵝是從古禮用雁演化而來的,因古禮的六禮中,有五禮都用雁,主要是因雁是一種信鳥,婚姻大事不行兒戲,兩邊都要守信。但北方雁甚可貴,所以就以鵝替代。按一般習俗,這雙鵝雙酒,女家只收對折——一只鵝、一壇酒。另一半就在當天請媒妁交還男家,這是女家對男家的一種禮貌。至于果食,更有趣味性的意思。如四干果中必有:紅棗,花生、桂圓、栗子等四種,這是取”棗(早)生桂(貴)子”的意思。如在四鮮果中有蘋果,就標志”安全全安”,但肯定不行用梨,因”梨”與”離”同音,要防止夫妻”別離”之嫌。總歸,被選用的果子,都各具不同的吉利含義。 “放大定”之禮,不比往常,除兩位大媒有必要參與,并擔任”過禮”外,新郎的母親也要參與,也有另請親朋中的女眷二人一塊兒參與的。而女家則象”放小定”時相同招待;把全部的禮物都分裝在箱、盒里,并加以紅封條,到時雇工人抬著送到女家,兩人一抬,一般人家都是送四抬禮,有錢人家則多送八抬。女家收到禮品后,按例由幼童當面開禮盒。在開盒之前要先向禮盒作三個揖,再用手拍禮盒三下,然后把封條撕去。翻開禮盒時必先看到一個紅封套,里面放有銀元或銅元若干枚,這都歸開禮盒的幼童所得。首飾盒里有一付鐲子,必定要由新郎的母親給姑娘帶在腕上。帶鐲子時還要說些吉利話,如:”白頭楷老,吉利滿意”等詞句。聽說此舉的意圖,是為了新娘過門后要聽婆婆的話,以防婆媳間不和睦。 過后,女家必將男家送來的龍鳳喜餅以及各種點心,分給親朋,借以宣傳女兒待嫁有期。親朋們也都分宴待嫁姑娘,并贈送一些胭脂、宮粉或衣料等物,俗話叫”添箱”。 六、送陪嫁品 送陪嫁品是女家的事,大約都是在吉期前一兩天舉辦。 把全部的陪嫁,分裝在箱子及食盒里,雇人抬著,兩人一抬,由新郎的兄弟押送到男家,據李家瑞編的《北平習俗類征》記載:”前一日,女家請男賓四人,六人或八人送妝,男家亦請人迎妝,物以抬數計,中等之家,多半為二十四抬,三十二抬,四十八抬,富者則自數十抬至百馀抬不等,貧者則十六抬,十二抬,再次則僅備女子常用之物若干,雇扛肩人送去,不上抬。若抬數多者,陪嫁品前導以鼓樂,男家迎以鼓樂,然近亦有于娶日送妝者。”從”陪嫁品前導以鼓樂,男家迎以鼓樂”的記載中,能夠看出”送陪嫁品”之舉是很盛大的,有錢的人家嫁女兒,正好趁著”送陪嫁品”的時機以夸耀賦有,而且還有陪送土地和店肆的;陪送土地的方法,是在陪嫁品的隊伍里,由人抬著幾塊土坯。要送店肆,便是把該店肆的招牌取下,一起抬送到男家。 男家收到這些陪嫁品往后,新郎要在當天去女家”謝妝”。謝妝要行磕頭禮,但不作逗留,磕過頭之后就回家。陪嫁品中的每一箱匣,都在四角上放上一個紅包,有包銅元的,也有包角票的,這并無客觀規范,僅僅標志著一些喜意罷了。 七、親迎 吉期一到,新郎要親身帶領儀仗前往迎娶,而且要依照《黃歷》上所規則的時辰動身。在起轎前,先由兩個男人熏轎,并用一面鏡子、一本《憲書》,向轎內幌照幾下,用以驅邪。有錢的人家娶媳婦局面特別大,典禮十分盛大,各種儀仗擺放的次第大約是”頂馬”(在迎親儀隊中,有一人盛裝騎馬擔任開路并輔導整個隊伍,名曰頂馬)在最前邊,其次為逃避牌、吹鼓手(即今之樂隊)、鍘鑼、綴燈、旗幟等,可謂:旗、鑼、傘、扇一應俱全;一起把金瓜、鉞斧、朝天鐙等各種武器,也都擺放在儀仗的隊伍里,局面之大,氣勢之成,真實難以形容。新郎的綠幃座轎居前,新娘的繡花大紅轎隨行于后,真是氣勢洶洶,象是”大老爺”出巡相同,此刻此地之新郎,正如狀元及第,難怪說成婚便是”小登科”了。 局面大的儀仗,一擺放就占滿一條街。其中有兩個防煞的人職責最重,他們各拿一塊紅氈,隨行于花轎兩旁。途中遇有井泉古剎時,有必要張氈隱瞞新娘的花轎,以防邪魔作怪。還有娶親太太二人,娶親官客二人或四人。也分乘轎子一塊兒隨儀仗前往。按例新娘的花轎不能空著,所以有必要由一個爸爸媽媽雙全的幼童坐在里面壓轎,而且手里還提一把茶壺,俗稱”提茶壺的”。茶壺之中,裝清水少量,豆腐一塊,上插蝙蝠形紅絨花一朵。由于豆腐與蝙蝠,第二字都與福字同音,標志雙福臨門。又在茶壺上蓋四方紅羅一塊備用。因羅與樂音略同,標志終身高興!男家為了能順暢達到迎娶新娘的使命,要在事前預備若干”紅包”,各包銅元、制錢、或角票等,交娶親官客識趣備用;花轎抵達女家門前時,女家必定大門緊鎖,娶客在外叩門,催請新娘上轎。這時女家院內必有人隔門要”紅包兒”,娶客就把紅封包兒,遞過去之后,里面才開大門,并令吹鼓手吹打吹打。然后娶客又把預先帶來的制錢銅元等向門內投撒,俗話叫”撒滿天星”。女家的執事們把娶客迎入院中,花轎也跟著抬入。女家以茶酒招待娶客,并把預備好的”后代碗箸”放在娶客面前,請娶客帶給男家。”后代碗箸”不行磕碰損壞,不然主男女福壽不長,所以兩邊都認為事關重大,特別當心;此刻男家的娶親太太就把”提茶壺”的幼童所帶來的紅絨花及四方紅羅交與女家的送親太太,女家再請親朋中的女眷二人,總共四人分持紅羅蓋頭的四角,先在新人面前四人傳遞,嘴里說:”四季安全,百年好合,白頭到老,吉利滿意”等吉利話。然后把紅絨花給新娘戴上,再把”紅羅蓋頭”蓋在新娘頭上,娶親太太的使命就算完成了。 在花轎未到之前,女家即由家人把新娘頭頂上的頭發,分下一縷挽一發髻,取”結發夫妻”的意思。新娘上轎的時分,有必要有人在地上逐次接鋪紅氈,使新娘足不沾地,由二人攙扶上轎。也有由新娘的父兄抱著新娘上轎的。新娘在轎內不管冷熱,頭上的”蓋頭”都不許摘去,雖在炎夏,也不破例。在起轎前,新娘的爸爸媽媽必對花轎詳加查看,以策安全。起轎后仍派新娘的兄弟二人隨行于花轎兩旁,俗話叫”扶轎桿”。一起也請送親太太及送親官客一起隨轎”送親”。一向送到男家停止。 八、拜六合 娶親的花轎及儀仗回到男家門前時,男家亦按例大門緊鎖,說是能夠煞煞新娘的性質;此刻女家來的送親官客必向前叫門,一再懇求始能開門。這種景象和女家抵擋男家的娶客是相同的,但沒有送紅包兒和撒滿天星之舉。大門開開之后,花轎抬進院子,要先過火盆,送親官客和新娘的兄弟,就跟著花轎進入院子歇息,男家以酒筵相招待。 下轎的時辰一到,把花轎抬到大廳門口。執事人等各司其職,預備新娘下轎。此刻新郎官先向轎門作三個揖,所以由送親太太啟開轎門,由伴嫂(即今之伴娘)攙新娘下轎。然后遞給新娘一個小瓷瓶,俗稱”寶瓶”,瓶內裝以五谷及黃白戒指兩枚或四枚。新娘把寶瓶抱在懷里,然后由伴嫂及送親太太攙扶,姍姍而行。另由兩人前后接鋪紅氈,使新娘腳不沾地。此刻新郎已站在六合神案前,手持弓箭向新娘身上輕射三箭,借以驅除邪魔。射箭的姿態是射一箭退一步,然后新娘跨馬鞍,走火盆,這些關節過了之后,就在供案前舉辦成婚大典,俗話叫”拜六合”。 拜過六合之后,就引新娘進入洞房。事前先請兩位”全福人”把炕(或新床)鋪好,新娘入內便盤膝安坐帳中,俗稱”坐帳”,又稱”坐福”。并撒喜果于帳中,此舉正如唐代”撒帳”之遺風。此刻由新郎揭開新娘的”蓋頭”,俗話叫”初會”或叫”露臉”。遂即摘下新娘頭上戴的絨花,這朵絨花,新郎可任意放置,聽說放在高處即可生男,放在低處即可生女,現在看來都是迷信。但在其時因受社會布景所使然,認為全部是應該的。 九、吃后代餑餑 “坐帳”之后,接著的節目便是吃后代餑餑。后代餑餑是送親太太從女家帶來的,仍由三位送親太太各取一碗,分送給新配偶交流進食。吃過后代餑餑,又吃長壽面,長壽面是由男家預備的,取”后代萬代,長生不老”的意思。接著便是飲”交杯”酒,便是用一條紅線繩子,兩端各系一只酒杯,由娶親太太送給新郎,送親太太送給新娘,各飲半杯而再交流一次,所以叫”交杯酒”。交杯酒禮是在洞房之內舉辦,然在大廳里又擺一桌酒席,俗話叫”擺圓飯”或”團圓飯”。席間新郎新娘坐上座,娶親和送親太太及其他來賓均坐陪座。筵席一開始,新郎 新娘有必要都先吃一大口饅頭,聽說是意味新配偶,往后必有”滿口福”的意思。 十、鬧洞房 “鬧洞房”是代表喜氣的,所以家家戶戶,只需娶媳婦兒,就要鬧洞房,而且鬧的越熱烈越好,既沒有時間性,也沒有空間性,古今皆”鬧”!僅僅鬧的程度不同罷了,有些文雅之士,動口不動手,有些莽漢粗夫,則嘗因酒后亂性,致使鬧成過失殺人的慘劇!如應劭《習俗通》所載:”汝南張妙會杜士。士家娶婦,酒后成戲。張妙縛杜士,捶二十下,又懸足指,士遂至死……。”由此可見,鬧房之俗,自兩漢以降,一向是盛行不衰的。 俗話說”三天無巨細”,是指在新婚后的三天之內,不分巨細(長幼)輩分,都能夠參與”鬧洞房”,話雖如此,實踐參與的,都是平輩的。族親方面當然是堂兄弟姐妹們,姻親方面,便是姑表、舅表、姨表的表兄弟姐妹們,必定參與。如我們族支系旁系聯系許多,參與鬧房的人,也必定許多。人一多,就會眾說紛紜,甲讓新娘這樣,乙又讓新娘那樣。當然都是男女間一些難為情的行為。最時尚的行為,是讓新郎與新娘”親嘴兒”!”親嘴兒”便是”接吻”,民國初建,雖已西風東漸,但以中國人保存的程度而論,男女青年當眾”親嘴兒”,當然也是一件大事,所以當有人喊”親嘴兒”時,羞得新娘面紅耳赤,不敢昂首,所以我們更起哄:”親嘴兒!親嘴兒……!”如此景象,新娘當然不勝其苦,但也百般無奈,因參與鬧房的人,都是新郎的親屬和族中兄弟姐妹,而且也是為道喜而鬧,所以多苦都要忍受,不然越鬧越兇,不光或許鬧到焚膏繼晷,而且徒傷感情。 鬧洞房之俗,雖然很遍及,但北平究竟是一個陳舊的文明都市,有些人家,家長的思維過火保存,認為”正人之道,造端乎配偶”,婚禮一直應在嚴厲氣氛中舉辦,這種家庭當然只需”免俗”了。 十一、分巨細 拜家廟拜祠堂總稱為拜先人,這是拜過六合之后,一個最重要的節目,因新娘”過門”之后,便是丈夫家的一員,而不拜先人是不算數的,所以拜先人是很重要的。 拜過先人之后,就要”定名分”,俗話叫”分巨細”。便是要知道婆家家庭分子中的長幼輩分。人口簡略的小家庭。新娘就在洞房之夜叩拜公婆和知道宗族近親的輩分聯系,惟如我們族人口許多,洞房之夜不及逐個叩拜,所以有必要在次日上午由妯娌伴隨別離參見。參見老一輩有必要磕頭,對平輩則以作揖及雙手拜拜為禮。拜過宗族就拜前來道喜的親朋。而且不管參見何人,都要夫妻同拜,俗話叫”雙禮”。不管宗族或親朋,要是老一輩對新娘都有恩賜,一般都是送一紅包,內封銀元或鈔票,數量多少都沒必定。也有送首飾、衣料等貴重物品的,俗話叫”賀紅”,亦稱”見面禮”。 十二、會親 新婚次日,新娘拜過先人宗族及親朋之后,男家尚有一項重要禮節,便是會親家,簡稱”會親”。據李家瑞編《北平習俗類征》說:”是時,新娘姑、姨、舅舅、外祖、外母齊集于男方。對新郎之爸爸媽媽,說些謙讓之談,為新娘免災。吃酒時,一人一席,至多兩人一席,但有必要二人奉陪。如是,女方來十位來賓時,而男方有必要二十人奉陪也。此刻,新郎向女方之來賓行禮,來賓即贈以帶子(表明生子)、扇子(表明生個善子)和錢袋。袋中有錢一吊者,為當朝一品,二吊者為和合二仙,三為三臺子貴,四為四季安全,五為五子登科。以致于七、八、九、十,也都念念有詞。”由此能夠看出”會親”之宴,適當盛大,而且要”一人一席”,還要”二人奉陪”一節,對”親家”的來賓又是多么敬重?不過從”對新郎之爸爸媽媽,說些謙讓之談,為新娘免災”這些話中,又可體會到其時的新娘在婆家的境況了。 十三、回門 “回門”之俗,南北類似,便是婚后第一次,女家接新娘歸寧,一起新郎也要一塊兒去,俗話叫”回門”,或”三朝回門”。不過也有在四日歸寧的,也許是因大戶之家禮節煩瑣之故。一般婚姻進程,大致是從”議婚”起,到”回門”止,就算完成了。惟回門之日,新配偶不能在女家過夜,有必要在當天趕回男家。爾后九日,十二日,十八日,女家都給新娘送食物,俗話叫做單九、雙九、十二天。婚后滿一月時才干回娘家住一月。在娘家住一月再返婆家,俗話叫”住對月”。往后逢年過節,女家都會接姑娘回家過節,借以聚會數日。 |
此文為祖父筆記文章,轉載需注明出處!
隨機文章: